3. 种群控制 合理的胎次结构和合适的体况,是获得良好生产水平(较高的产活数、较低的返情率、较高的分娩率、较少的断奶后再发情配种天数)的关键措施之一。为了确保母猪群良好的生产性能,每年应有25%~35%的主动和被动淘汰率。
4. 营养供给 配制的饲料应与饲养的品种、猪的生理阶段和环境相适应,并且充分考虑饲料加工(粒度)和饲喂技术(敞开饲喂、干/湿料、酶制剂)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5. 环境控制 养猪是否赢利与饲养环境密切相关,要认识到饲养温度和密度等会影响到繁殖、生长速度、饲料报酬,乃至成活率。环境控制(夏季降温系统和冬季保温系统)是一项重要的成本支出,如冬季的保温和夏季的降温,应作预算。
6. 饲养密度的控制 增加饲养密度,使猪只的生产潜力不仅不能正常地发挥出来,而且使饲养员疏于观察,增加死淘率,疾病的风险大增,应引起警觉,养猪效益与饲养密度不成正比。
7. 猪舍结构的设计和设备的投入 养猪设施、设备的设计不合理,投入不足,给猪只正常周转带来困难。在设计时应考虑到多点式、单元式生产和全进全出制度,以及便于保温降温通风和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
8. 良好的操作程序,员工的责任心,激励机制的建立:都是连续的均衡的生产的保证。
9. 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的树立 不喂发霉的饲料,规范用药,加强过程管理,确保猪肉产品的安全,是国内消费市场的主要矛盾,也是提高猪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唯一道路。
10. 竞争意识的增加 企业的竞争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竞争/联合是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应树立规模意识、标准化意识和品牌意识。
11. 技术进步的应用
如人工授精技术,早期隔离断奶技术,饲喂自动化。
现代养猪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做到连续的均衡生产,即每周生产和销售同数量的商品猪。在均衡生产下,每月对照饲料增重成本、水电增重成本、兽药增重成本等等,就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过程中的偏差和问题。分析和讨论现代化规模化猪场的增重成本,并切实采取具体措施,改善每一环节,就能比同行多获取利润,从而把企业发展壮大。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