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技术 > 一周防一病 > 生长育肥猪出血性下痢的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

生长育肥猪出血性下痢的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

作者:美国礼来公司曲向阳来源:猪e网时间:2012-04-27 09:57点击:

  
核心提示:多种因素可引致生长育肥猪出血性下痢,但因临床表现相似,常无法及时正确诊断而贻误治疗时机。本文针从致病因素、鉴别诊断与防控策略等三个方面对生长育肥猪的出血性下痢进行了总结。

  猪出血性下痢是指由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或其它因素所导致的猪只粪便中含有黑色、酱油色、红色血液的一类消化道疾病。在临床上主要发生在生长育肥阶段(见表1),通常突然发病,严重时会导致猪只血液大量流失,体表苍白、贫血,甚至突然死亡。入夏以来,笔者接诊过6起生长育肥猪出血性下痢的病例,因其病因较多,而临床表现又相似,常易混淆而误诊,贻误诊断时机。在这6例出血性下痢诊治的基础上,对导致生长育肥猪出血性下痢的多种疾病进行了病因分析、鉴别诊断、防控措施推荐,以期为养猪同行提供参考。

  1 病因分析

  生长育肥期是猪只出血性下痢的高发阶段,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急性回肠炎、猪痢疾、猪鞭虫病、胃溃疡、猪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及猪出血性肠病综合征等。各种病因的主要特点简述如下:

  1.1 急性增生性肠炎

  增生性肠炎,又称回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感染所引起的回肠、盲肠、结肠增生、肥厚并可能伴随肠粘膜出血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肠道疾病。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型、亚临床型与急性型。慢性型与亚临床型主要影响猪只的生长表现,而临床症状不典型。急性型又称为增生性出血性肠炎,通常感染16周龄以上的肥猪及后备母猪(4月龄~12月龄),多发生于高度健康的猪群[1] ,特别是经受长途运输等因素后更易发病,表现为褐色,煤焦样的出血性粪便,采食量降低,有时体温升高,甚至突然死亡。主要剖检病变为:回肠、盲肠、结肠等部位出血、增生。据Love等[2]人调查,有12%的种猪群曾发生过急性型增生性肠炎,发病猪的死亡率可高达50%。因大多数的养猪同行对急性增生性肠炎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缺乏充分的认知,常因贻误治疗时机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种猪场的声誉影响较大。

  1.2 猪痢疾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引起的粘液性、出血性大肠炎,腹泻。在大部分养猪国家均有发生。好发于生长育肥猪及后备母猪,发病初期粪便松软,呈黄色或灰色,而后发展为粘液性、出血性腹泻,粪便中常夹杂纤维素性的伪膜碎片,常有恶臭。发病猪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剖检主要病变为粘液性出血性或纤维素性坏死性盲肠炎、结肠炎,小肠通常无明显病变。目前我国已报道的病例多集中于东北三省、山东及河南等北方省份[3],阴暗潮湿的环境有利于该病的传播,一旦感染,难以从猪群中净化。

  1.3 猪鞭虫病

  猪鞭虫病是由毛首线虫感染所引致的猪严重腹泻,食欲下降,严重时会出现粘液性出血性腹泻,甚至突然死亡。多发生于保育与生长育肥期。因能导致猪群日增重减少,饲料转化率降低,严重影响猪只生长成绩与猪场经济效益。该病常与猪痢疾、沙门氏菌等细菌性肠炎伴发而导致严重损失[4]。目前在我国规模化猪场该病多处于散发或偶发状态。常在诊断时漏诊、误诊。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继发感染病原菌的不同,剖检肠内容物呈半固体状、水样或出血性粘液性,有时可在盲肠、结肠壁粘膜层发现突出的毛首线虫成虫。通过卵漂浮检查可发现腰鼓状特殊形态的卵而确诊。

  1.4 胃溃疡

  胃溃疡主要发生于胃贲门与食道相联的无腺体区,生长育肥猪易发,偶发于保育猪。急性胃溃疡猪只常表现为体表苍白、生长缓慢、呕吐、黑色柏油样干燥粪便,甚至突然死亡。亚临床型的胃溃疡无典型临床症状而常被忽略。关于胃溃疡的致病因素目前尚未确定,通常认为,饲料的种类、粒径大小、纤维含量、饲养密度与环境、疫病压力等均是导致胃溃疡的可能因素。魏氏梭菌、念珠菌感染等也是导致胃溃疡的可能因素。目前关于胃溃疡在我国猪群中发病率的报道较少,可根据屠宰场胃溃疡病变评分对该病进行风险评估 [5]。据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报道,在屠宰场检疫时,50%的胃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在某些规模化猪场,胃溃疡是导致生长育肥猪死亡的重要原因。

  1.5 猪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

  猪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主要发生于保育、生长育肥猪,主要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偶尔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致。发病传播迅速,可在几天内整栏猪感染此病,排大量的黄色稀便。在严重病例中,可见散在的少量出血。死亡率也比较低,多因脱水或低血钾症而死亡。剖检主要病变为局灶性或弥散性钮扣状的坏死性小肠炎、结肠炎或盲肠炎。回盲肠周围肠系膜淋巴结常严重肿大(为正常大小的2~5倍)。此病在猪生长育肥阶段高发,但不是引致出血性下痢的主要因素。

责任编辑:  

猪易数据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