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技术 > 猪·库 > 仇华吉研究员关于目前非洲猪瘟疫情的七个观点
作者:梁宁整理来源:企业时间:2023-11-28 16:35点击:次
一、关于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变化及生物学特性 今年流行的毒株与往年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毒株多样性更丰富。过去常见的毒株,比如II型单基因或双基因缺失毒株、野毒株和变异株以及I型低毒力毒株等依然存在,但部分地区开始流行基因I型和II型的重组毒株,对猪只表现出较强毒力。从本质上来讲,目前流行的非洲猪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并没有发生改变,比如其对高温、干燥、强酸、强碱的敏感性没有变,传播方式没有变,感染途径没有变,对非洲猪瘟野毒株适用的消毒剂依然有效,对非洲猪瘟野毒株适用的生物安全措施依然有效。 对于有没有空气传播的可能,有些专家提出: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特性发生了重大转变,认为非洲猪瘟病毒从非空气传播转变为空气传播。对于这个观点我可以理解,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非洲猪瘟病毒虽有短距离的气溶胶传播,但不会发生空气传播。如果是经空气传播,“拔牙”是很难成功的,比如猪蓝耳病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口蹄疫病毒等都可以经空气传播,几乎是无法实现成功“拔牙”的。至于为什么有的区域给人的感觉是一夜之间,大面积发病中招,这方面,其实有着一些客观的原因。比如,个别猪场发病了,就会造成高载量的病毒通过常规的传播途径向附近区域扩散、污染大环境,而附近的猪场若在防疫意识上有所松懈,加上流行的毒株大部分是中等或偏低毒力,进入猪场后潜伏期较长,病毒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增殖,造成了猪场内或区域内的高病毒载量,进而在短时间内侵入更多的猪场,也造成了一种病毒传播速度很快、甚至一阵风就将病毒带到了所有猪场的假象。 二、关于目前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 感染和症状是病毒毒力、感染途径、感染病毒量、猪群基础健康状态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会发现,即使在同一个环境中,每头猪的感染症状也有所不同。就跟新冠病毒感染人是一样的,即使是一家人,感染后表现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的症状呈现出多样性。特别是弱毒株感染的情况下,临床症状不典型,个体间差异较大。 妊娠母猪出现反复发热、厌食、皮肤出血等症状,部分母猪表现流产、死胎、弱仔比例高等症状。对于育肥猪,症状不明显,但在应激情况下可出现关节和脾脏肿大、坏死等症状。 今年的非洲猪瘟疫情还是有一些较为普遍的特征,比如母猪、育肥猪出现皮肤坏死斑或者皮肤溃烂。我个人认为,猪群便秘、霉菌毒素中毒、蚊蝇叮咬等会引起猪群皮肤与黏膜损伤,容易被非洲猪瘟病毒感染;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后,会导致猪只内脏和皮肤出血,更招蚊蝇,造成疫情扩散,也会造成继发细菌感染和皮肤坏死。所以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和皮肤损伤两者互为因果。 三、关于本轮疑似非洲猪瘟疫情的原因 从年初到现在各个地方都不太平,特别是从夏季以来,出现较大范围的流行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小麦和玉米主产区发生洪涝灾害。人们常说大灾之后有大疫,虽然人类的生活环境条件较好,未表现出大疫,但是动物不同,动物生存环境糟糕,导致疫病流行的可能性较大;另外洪涝灾害引起饲料原料霉变,霉菌及霉菌毒素超标会严重破坏猪群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中小养殖场对原料品质的把控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本轮疫情对于这些猪场也表现出相对严重的态势。 第二个原因:经历了长期的猪价低迷期,猪场的管理水平、营养水平和生物安全措施都会大打折扣,导致猪场病毒载量增加、猪群的抗病力普遍降低。 第三个原因:新冠疫情完全放开,人员流动增加,也为非洲猪瘟疫情的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四个原因:今年10月份左右,特别是北方地区突然降温,温差大是一个重要的应激因素,加上猪场为了保温而封圈,造成圈舍内空气质量差,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超标,破坏了猪群的黏膜免疫屏障,导致猪群免疫力降低。 第五个原因:平原地区相对缺少防疫屏障,一旦出现疫情,很容易快速扩散开来。 四、关于非洲猪瘟疫情的“拔牙”与“带毒生产” “拔牙”能否成功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圈舍环境是否存在物理屏障,比如栏与栏之间的实体墙,定位栏单槽饲喂而非通槽,猪舍是纵向通风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原在猪群之间或不同猪舍之间的传播速度。第二方面是,发现“零号病例”的早晚,这决定了“拔牙”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要加强巡栏,及时发现不正常猪只,并及时果断采取隔离和淘汰措施,把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成功率会更大。第三方面是,猪群免疫力水平如何?猪群免疫力高,抗感染能力强,发病和传播速度相对就慢。就跟火灾一样,如果着火点周围都是易燃易爆的物品,一旦发生火灾很快就会蔓延开来;但如果周围都是防火材料,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能否“带毒生产”,需要辩证地看。其实我们自然界就是“带毒生产”的状态,细菌、病毒无处不在。新冠疫情虽然放开了,但是人群中新冠病毒就真的不存在了吗?对于病毒我们是消灭不掉的,纵然我们可以试图消灭某种病毒,但是自然界中的各种病毒我们是消灭不完的,细菌也是如此。生活在这个自然界,我们就是带毒状态,那维持健康靠的是什么呢?是药物吗?是疫苗吗?都不是,最根本的还是靠我们自身,靠我们强大的免疫力,特别是非特异性免疫力,这就是老祖宗所谓的“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猪和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充满病毒的世界,存在各种已知的和未知的病毒,我们是不可能全部消灭的。所以,我们也要考虑猪只与这些病毒和谐共生。当然,共生是需要条件和资本的,共生并不是不敬畏任何病毒,对于烈性病毒,应尽可能净化,不能根除的,要通过各种措施降低病毒载量,使其不足以让猪群感染、发病或死亡。同时,我们也要最大限度地提升猪群的抵抗力、降低其易感性。如此,一降一升,使得发病条件不再具备(犹如种子缺少温湿度不能发芽),使得猪群维持一种相对健康的平衡状态。所以,能否“带毒生产”,要看你是否具有足够的“底气”,这个“底气”就是提“正气”和降“邪气”的能力。 那种在生物安全和猪群健康管理方面无所用心、一厢情愿地指望非洲猪瘟病毒“弱化”的躺平式“带毒生产”,将会让猪场陷于急性死亡或慢性自杀的境地。 五、关于生物安全 关于生物安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主流的观点是“洗消烘”等措施,想尽办法将病毒清除干净,这个说法我不反对,通过层层隔离和消毒,将病毒挡在门外,比如人员进场的隔离与洗消、车辆进场的“洗消烘”、物资进场的消毒与放置等等,这些都是生物安全。但我对于生物安全还有一些不同的理解。 对于多数猪场,要把生物安全措施完整、持久地落实下去,达到完全消除病原的效果,是很难做到的。如果少量“漏网之鱼“进来了,猪就一定会发病吗?比如有几十个病毒粒子进到猪场里了,就一定会感染猪吗?猪就毫无招架之力吗?我觉得未必如此。如果我们的猪群营养到位、猪舍的环境空气清新、干燥、阳光充足、猪群密度适宜,猪只有比较强的抵抗力,皮肤和黏膜没有损伤,那纵然有病毒进来,也未必致病。感染是需要门槛的,需要一定的病原量,没有足够的量,感染和疾病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所以,猪场防非若做不到“铁桶”模式,就更要打造“铁”一样的猪群,让猪参与防非、让猪的皮肤与黏膜参与防非、让猪的抵抗力参与防非、让猪舍环境参与防非等等,这些都属于生物安全范畴。生物安全不一定是完全把病毒挡在门外,纵然能挡一时,也难挡一世,很多采取了高大上的措施来抵挡病毒进场的猪场,一样发了病。因此,我的观点就是系统防非、综合防控,生物安全也应是系统的措施,不仅要做病毒的文章、还要做猪群的文章、做猪舍环境的文章。 总的来讲,我认为生物安全就是把病原弄得少少的、把猪养得壮壮的。凡是让病原不好受、不能得逞的措施,都是生物安全,比如让病原不进来或少进来、进来但不能存活、存活但不能进入猪只体内、进入猪只体内但不能致病或被机体清除。所以我认为,生物安全不只是“洗消烘”,还有空气清新、环境干爽、水料清洁、营养均衡、猪只心情愉快和肠道健康等。“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的人改变思维。对生物安全的认知及思维决定了生物安全措施的方向和实际效果。 六、关于非洲猪瘟防控的误区 非洲猪瘟发生之后,行业上下都在试图努力,寻找一些防非的方案、方法、技术和产品。的确,目前来看,很多相关的产品也出来了,有一些技术或产品在防非工作中也有一定的效果和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明白,防非是系统工程,它是一个拼图,不能依赖单一产品、某个环节。比如酸化剂能够减少水线传播的风险,减少饮水感染可能性,也能调理胃肠道健康,但不等于说只要用了酸化剂其他工作就都不用做了,否则,使用再多的酸化剂也不一定能防住非洲猪瘟。所以,防非一定不能押注神苗、神药、神方案,要靠体系,要靠技术集成,这就如同木桶理论,木桶上的每一块木板都必不可少、也都不能太短。这是第一个关于非洲猪瘟防控的误区。 第二个误区是:过度消毒,滥用抗生素,打破猪体内外生态平衡。带猪消毒是一把“双刃剑”,消杀病毒的同时,也会造成猪群皮肤、黏膜的损伤,即便是温和型消毒剂,对猪群也不是绝对安全的,也不能滥用。在外围有风险时,或在“拔牙”的时候,可以使用,但也要控制频率,而不是天天消毒。消毒的目的是去风险,没有风险就不需要,如果存在风险,要搞清楚风险点在哪里,要抓住关键点。 第三个误区是:主次不分。有些猪场关注了防非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风险点,结果忙得不亦乐乎,而最重要的关键点却未得到充分重视。比如,我反复强调要关注饮水的安全,因为非洲猪瘟病毒通过饮水感染和传播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其有效感染剂量非常低,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到饮水没有非洲猪瘟病毒、而且要保证饮水品质和饮水量,也包括水温的适宜、矿物质不超标、不含致病菌,做好饮水关键点控制,能够大幅降低风险。另外,引种和充分保护猪群皮肤伤口与黏膜也是关键环节。 第四个误区是:过度的强调以病毒为中心的生物安全,而忽略了养猪本身;过度的强调外围的生物安全防控,而忽视了猪舍内的环境控制和应激管理。 第五个误区是:重策略、轻执行。很多猪场的方案很全面但不够人性化、缺乏可操作性,加之监督不到位、执行不到位,缺乏奖惩机制,缺乏可持续性,如此,方案的落地就大打折扣,环节越多,漏洞越大。 七、关于非洲猪瘟疫情未来的流行趋势 抗击非洲猪瘟是一个持久战,三年、五年内很难消灭,我们要做长远打算。未来,非洲猪瘟的发展方向可能有四种,一是像非洲一样,非洲猪瘟病毒长期存在,但基本可以和平共处;二是像我国猪蓝耳病一样,扎根猪场常态化,实现“带毒生产”或净化,整体可控;第三个可能是,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成功,像猪瘟一样,整体可控;第四个方向是像西欧一些国家那样,全国上下一心,共同努力,致力于非洲猪瘟的净化乃至根除,至少做到长时间无疫状态,但愿不出现第五种可能:常年在全国各地流行和暴发,如果大家碌碌无为,明天将会重复昨天的故事。 (以上观点内容根据仇华吉研究员讲座语音内容整理而得) 审稿专家:章红兵、孙元、张交儿、李连峰 编 辑:冯亚敏(河北方田) 王恩慧(猪易网) 审 核:仇华吉 本文作者:梁宁整理 来源:抗非大家谈
责任编辑:王恩慧 |
猪病防治 | 猪病解析 传染病 呼吸道病 寄生虫病 繁殖疾病 兽药常识 消化道病 猪病大全 |
猪群保健 | 保健方略 疫苗免疫 添加剂进展 中兽药进展 |
锥嗡茄?/strong> | 公猪饲养 空怀母猪 妊娠母猪 哺乳母猪 乳猪/仔猪 保育猪 育肥猪后备猪 |
遗传育种 | 品种图谱 引种指南 人工授精 品种介绍 遗传育种 |
猪病图谱 | 细菌病 病毒病 繁殖病 营养代谢病中毒病外科病内科病寄生虫病猪解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