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减少母猪非生产日的措施
母猪的非生产日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母猪的流产,二是母猪产前产后的疾病导致的淘汰乃至死亡,三是母猪的繁殖障碍(假发情、不发情和屡配不孕等)。下面就逐步剖析产生非生产日的具体原因和解决措施。
3.1 避免母猪流产导致的非生产日的增加
母猪的流产,分为机械性流产、中毒性流产和疾病引起流产3种。
3.1.1 避免机械性流产
⑴ 配种后1个月限位栏饲养,限饲。 通常配种后前3天是受精卵着床期,1个月内是危险期。待1个月后测孕并确定妊娠后,再转入大的妊娠圈舍与其他妊娠母猪混养,便于它的运动。
⑵ 加喂优质粗料,减少限饲应激。配种后,膘情较好的母猪饲料要少喂,通常每日保证2千克即可,但要适当喂一些优质粗饲料(如优质苜蓿草粉、蒸熟的豆腐渣等),以便增加其饱腹感,减少限饲应激。
⑶ 临产1个月时,再转入单栏饲养。因为此时期胎儿生长迅速,一些产前保健需要进行,如此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母猪的应激,减少机械性流产。
3.1.2 避免中毒性流产
通常中毒多是因为霉菌毒素造成,尤其在我国更严重,现今霉菌毒素的患病率(包括显性和隐性发病率的总和)远高于任何一种侵袭性疾病,霉菌毒素中毒已成为比许多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危害更严重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成为许多猪病“始作俑者”,所以应加大对饲料霉菌毒素的处理。而流通的优质的双极性脱酶剂有很多,一般只能脱去亲水性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而对于疏水性的霉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串珠镰孢菌霉素、赭曲霉毒素等)却只能部分脱去,这就是为什么用着脱霉剂而小母猪仍然会出现阴户红肿的现象的原因。针对残存的霉菌毒素就要用特殊酵素(酶)彻底降解,以达到彻底清除霉菌毒素的作用。
3.1.3 预防易造成流产的疾病
如细小病毒、乙型脑炎、伪狂犬、猪瘟、蓝耳病等。做好疫苗的免疫,不做赘述。
3.2 避免母猪产前产后疾病导致的非生产日的增加
一般成年猪的抗病能力和耐受能力均很强,疾病很少,但造成母猪产前产后疾病的原因通常有三类:一类是母猪怀孕后期的营养负平衡造成母猪产前产后体质虚弱。二类是霉菌毒素造成免疫抑制成为母猪患病的“始作俑者”。三类便是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的作用。
3.2.1 减少母猪怀孕后期的营养负平衡
妊娠后期母猪营养摄入的特点:母猪在妊娠期所摄入的营养有两个去向,一是自身的维持需要,二是供应胎儿。母猪妊娠3个月3周零3天,期间胎儿的生长速度并不均衡,几乎在最后不足1/3的时间里,胎儿的生长增重占了出生重的2/3,而一切营养都要从母体供给,所以在母猪妊娠最后不足1个月的时间,母猪要优饲并且喂量要逐渐增加,但母猪的肠道吸收速度和吸收率有限,导致母猪摄入的营养要在自体和胎儿间取得平衡,若出现欠缺时,母猪就会转化自体的营养储备以满足胎儿。如若仍然满足不了胎儿时,就会出现出生弱仔多、体重小而不均匀的现象,而母猪就会出现产前产后贫血苍白,易感疾病,常常会见到产后母猪身体苍白,尿黄无乳。有人误认为母猪得了“附红细胞体病”,其实不然。
母猪妊娠后期最易出现铁的“营养负平衡”(贫血)。每个新生仔猪自母体中带走50毫克~54毫克铁,以一窝10头仔猪算,就要从母猪体内约带走500毫克铁,而饲料中的铁在母猪肠道中的吸收有限,则导致妊娠后期母猪会缺铁,而铁又关系到母猪呼吸功能(贫血)、抗病能力、肌肉功能(如子宫平滑肌的肌红蛋白因缺铁而收缩无力)、泌乳功能和乳质量(乳蛋白的合成和初乳中母源抗体的合成减少)等。所以要在母猪妊娠后期给母猪补铁。
3.2.2 疾病的防控和定期净化
至于疾病的防控,主要做好基础的疫苗免疫(如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细小病毒、乙型脑炎、蓝耳病等),其次是定期做好母猪的群体净化。
3.3 避免繁殖障碍导致的非生产日增加
这里的繁殖障碍指的是假发情、不发情、延迟发情和返情(屡配不孕)等。主要是两种原因导致的,一种是饲料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导致的,另一种是子宫内膜炎导致的。母猪妊娠的全程都要防玉米霉菌污染,母猪分娩防治子宫内膜炎。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