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技术 > 疾病防疫 > 谈关于母猪血虫病的防控

谈关于母猪血虫病的防控

作者:徐凤羽来源:猪易论坛时间:2022-02-15 17:27点击:

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是引起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体。

附红细胞体在世界上早有认识和描述,起先认为是归属于“立克次体”,在我国的畜牧兽医科技宣传推广资料中都能找到关于它的描述,但这种病的实际出现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此病在我国养猪业中大爆发是在2000年左右,在21新世纪伊始,就使我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呈现出“一片红”的“景观”,以至造成养猪人谈“红”色变。最近,有畜牧工作者及微生物专家通过研究,把附红细胞体定性为“支原体”属。

我最早接触到的首例附红细胞体病的时间是1997年,1999年此病在我县及周边地区时有发生,2000年夏秋之交呈大面积全面爆发,因属新疫病爆发,缺乏认识,缺乏有效地防治药物,可以说对养猪业不亚于“毁灭性”的疫情,特别是对于养10头以下的农村小散养户,更是呈现出“毁灭性”摧残,疫情过后,十圈九空。曾被一度错误的定性为“非典型性、温和型猪瘟”!从此,一家一户养一两头的“养猪专业户”标准以下的真正养猪小散户在我县彻底消失。

传染源:病畜及隐性感染动物。

传播途径及中间宿主:

吸血蚊子是其中间宿主。

可通过吸血、被污染的针头注射、被污染的手术器械通过手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等形式被感染发病。

易感动物:

牛养猪等多种动物,猪最易感;其它动物多呈隐性感染带虫者或条件致病。

临床症状:

可分为:急性、慢性、隐性带虫者三大类。

急性:

潜伏期短,发病快,体温升高到41度左右及以上,皮肤充血发红,粘膜发红,绝食不吃,精神沉郁,喜卧不愿动,呼吸加快,小便发黄或呈金黄色、棕红色,严重的呈棕黑色。多死于败血症或肾衰。

慢性:

体温40.5左右,精神欠佳,少食,小便发黄或呈黄棕色、棕红色,有黑色或棕黑色眼屎或泪癍,病程长的可见粘膜苍白贫血,体表皮肤呈黄白色,在脊背粗毛孔(大汗腺)处可见有铁锈色附着物,此附着物可被水洗掉,并能使洗水变成污红色。

隐性感染者:

主要表现为:减食,难育肥,大便逐步变少变小变硬,小便色出现不同程度的黄色、棕黄色、棕红色,在两眼大眼角处常有红眼泪,或有棕红色、褐色眼屎,同时有黑色泪癍,被毛发黄少光,先在脊背处有“铁锈色”附着物,时间久后,也可在腹部两侧及腹下见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铁锈色”附着物,并且这种附着物可被 水洗掉,皮肤发淡,严重的呈现出贫血性的黄白色。

有效治疗药物:

1:四环素族: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强力霉素。

2:有机砷制剂:新砷矾钠明(九一四)、阿散酸等

3:贝尼尔、锥黄素等。

至于磺胺类及其它药物,我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无效或不被看好!!!

关于磺胺类等药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来由思考:

1997-1998年刚接触此病时,因当时没有四环素族药的注射针剂,也找不到“新砷矾钠明”,就对发病同圈猪分别采用:土霉素片、复方新诺明片、疟疾药(氯喹啉、伯氨喹啉)进行拌料喂药进行防治实验,只有加用土霉素片的有防治效果。

不知是在1999年还是在2000年秋季,有一个药厂生产出药名叫《九一四》和《九一四A》的乳白色的浓稠油状液体药物,对此病有较好的疗效,风靡一时,当时称此药是“磺胺类”药物,大概可能是两年以后,此药找不到了(疑因此药为砷制剂,因有严重药物残留,影响猪肉质量和人类健康而遭封杀),白色、淡白色、淡黄色、以及黄色、红色的磺胺六甲氧嘧啶钠、磺胺二甲氧嘧啶钠、10%20%红色、棕红色、黑红色的土霉素、长效土霉素针剂在此时应运而生。

但通过我的临床用药验证经验认为:

白色、淡白色的各类磺胺制剂在治疗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时,基本没有一点效果;而淡黄色的磺胺类制剂,有的有点效果,有的无效;而黄色、红色的所谓磺胺类药物制剂,也是有的有效,有的无效!

对于不同含量、不同色泽的土霉素制剂,绝大部分都有效果,只是有效果好坏和快慢之分,也有个别厂家生产的个别批次没有效果(假冒伪劣产品)。

此疫病由刚开始流行的急性发作单一疫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猪体耐受性的提高,而演变成现在的隐性感染底色病和条件致病慢性、继发并发性疾病!!

我对此病防控的建议:

1:严格落实防蚊灭蚊措施(点蚊香、订纱窗等);

2:定期进行强力霉素或土霉素拌料净化;

3:加强饲管,防控好其它疾病(疫病)。

附:现在虽说把附红细胞体归属于“支原体”属下,但在实际临床上用对支原体有效地药物如大环内脂类药物(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等)等都是没效的!


责任编辑:猪易论坛官方号  

猪易数据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