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技术 > 猪场管理 > 帮你分析猪场用药的现实问题,提高用药的技术能力

帮你分析猪场用药的现实问题,提高用药的技术能力

作者:佚名来源:猪e网时间:2016-02-25 07:39点击:

  

  兽药的作用是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除此之外,兽药还兼具有调节动物生理机能、促生长和繁殖的作用,最终改善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养猪离不开兽药,但是要是完全依赖兽药,则不仅养不好猪,还会造成养猪成本的大幅提升。在国内现在的规模化猪场,按出栏一头商品猪计算,疫苗和兽药所占的份额为60~150元。在相同饲养水平的前提下,每头猪的药费可能相差90元左右,在微利时代,这就是利润。但这并不意味着药费高的场生产成本一定高,药费低的场生产成本一定低。

  猪场需要开源节流,将饲养成本限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这些成本包括饲料、疫苗、药物、人工、水电、种猪的引进、猪舍等硬件设施的折旧等。不管用药多少,药品的价格多少,只要母猪的繁殖性能和商品猪的生长性能提高,就有可能使得每公斤增重成本降低。只有健康的猪群才能正常繁殖和生长,只有增加产出,才有可能降低饲养成本。一味地节省饲料、疫苗和药物,往往会影响产出。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作为猪场兽医或者管理者,不仅需要了解兽药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了解猪场疾病的发生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懂得饲养管理,并不断改善环境条件,降低发病率。在能够防病治病的前提下,尽量少用药。在保证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即疫苗和药物是猪场防病治病的工具,用好了,事半功倍;若用不好,则不仅不能防病、治病,反而会大大提高猪场的生产成本。不要让不良的用药习惯“吃掉”猪场的利润。以下是猪场常见的不良用药习惯:

  第一是观念误区

  药物的作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但每种药物都有其“适应症”,还没有“包治百病”的药物。很多猪场老板、管理者或兽医将药物或疫苗当作保持猪场稳定的唯一手段,认为用了疫苗就不会发病,用上药物就能治好病,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的改善。与之相反的是,有些猪场,特别是小规模的猪场,认为养猪只免疫好几种疫苗就可以了,只要不引起死亡就行;或者过分强调治疗,能治好一头猪,花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第二是用药方法不当

  药物的给药方法或途径很多,如口服、注射、喷雾或者局部用药等。每一种药物都有其特性,需要根据其特点选择给药方法。在群体用药方面,混饲或者混饮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混饲给药时。很多猪场存在搅拌不匀的问题,特别是小猪场,没有专业的搅拌设备,还用原始的铁锹,在料车上或地面上搅拌。殊不知,饲养员的耐心是有限的,很少有人会按要求搅拌足够的时间。后果就是有的猪吃不到足够的药物,预防治疗效果不理想,有些猪吃到了过多的药物,有可能引起中毒,特别是那些安全范围比较窄的药物。

  饮水给药时。没有考虑到水质,更重要的是有些药物水溶性不好,按专业的讲更没有考虑到药物溶水后的稳定性。一方面浪费了药物,耽误了治疗,另一方面可堵塞水管。很多溶水的药物,特别是抗生素是做成盐的,在配伍时必须考虑药物的酸碱性,以免同时加入饮水中造成中和,而影响到溶解度。饮水加药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即全天给药和分时给药,全天给药是指将全天的药量加到饮水中;分时给药则是将全天加药的总量分一次或几次加到饮水中,这在使用加药桶混饮时易混淆或者遗忘。一些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最好分几次混饮,以免失效。建议有条件的猪场安装饮水加药器。另外,同样的产品,由于生产工艺不同,不同厂家的产品溶解性、溶水后的稳定性差别很大,所以效果也有很大差别。

  注射给药虽是最准确的给药方法,但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或者药物的半衰期,有些药物需要每天注射2~3次才有效,如青霉素等。有些猪场将抗生素溶液或预混剂溶解后给猪注射,可能不一定引起猪死亡,但注射液或注射剂的纯度比预混剂高很多,滥用可能造成不可预料的损失。

  药物选择。治疗全身感染的药物必须进入血液循环才有效,若选用途径给药,这些药物应该使能够经胃肠道吸收的,或者不被胃肠道破坏(如青霉素容易被胃酸破坏)。如氨基糖苷类药物(新霉素、庆大霉素等)、粘杆菌素等混料或混饮是不适合用于全身感染治疗或预防的。

  第三是不按说明使用

  过期或变质药物。药品都有保质期,根据药物的稳定性,其保质期有的长有的短。一旦超过保质期,则药物的效价就会变差。管理混乱的猪场,一次性购进大量药品,在仓库里不知存放了多长时间,想用的时候可能已经过了有效期。

  不安要求保存。如生物制品一般要求低温(常在2~8℃)保存,大部分兽药的保存条件是密封、避光和阴凉。有些药物见光分解,有些药物遇热失效,有些药物容易吸潮。曾经有猪场将开封的消毒药放置在强烈阳光下。

  用药剂量不足。对已发病的猪群用预防剂量,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延误了治疗时机。在猪发病后,采食量明显降低的情况下使用常规剂量的药物也是用药不足的一种常见情况;母猪在限饲的情况下用药,常规剂量添加也达不到用药效果。有些养猪企业为了降低用药成本,不按说明书或者不按指导用药,将推荐剂量减半使用,从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也是造成浪费的原因之一。有些猪场的兽医基础理论知识欠缺,或者责任心不强,算错用药剂量(很多将10%或20%的制剂当作纯粉添加),剂量肯定不足。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让用户从价格上接受,故意推荐低剂量。

  用药过量。有些猪场认为,要尽快达到治疗效果,大剂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因为有些抗生素具有浓度依赖性杀菌效果。但若药物的安全范围窄,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甚至中毒现象。因为是药三分毒。

  疗程不足。一般情况下,抗生素需要连用几天,个别疾病的治疗甚至需要至少半个月。在注射给药时最常发生疗程不够,因为兽医、饲养员都喜欢少干活。抗生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菌的增殖,依靠机体将细菌清除。使用一次或几次抗生素有可能症状缓解,但体内仍有细菌存在,停药后这些细菌有可能复活,并大量繁殖。所以,一般疾病的治疗需要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抗生素1~2天。s

  第四是乱配伍

  很多情况下,使用单一的抗生素药效不强,因此在临床上经常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配伍的情况。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可降低每一单品的使用剂量,并减轻副作用;但有些药物配伍使用不能产生协同作用,有时产生拮抗,甚至毒性加强。在有些猪场,饲料中同时添加5种以上的药物,说不准那种药物具有副作用,或者配伍禁忌,从而加大了用药风险。

  第五是无诊断就用药

  治疗需要先诊断。一般情况下,每个猪场的疾病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每种抗生素也有其适应症,在没有诊断的情况下,或者不根据自己猪场的发病特点而选择药物,往往起到应有的作用,造成浪费。当然,在不能确诊的情况下用药是为了尽早产生治疗效果,降低损失。有些猪场喜欢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不敏感的药物一定无效,但有时敏感的药物不一定有效。实验室的药敏试验只能是一个参考,有时甚至是误导,因为同一个有效成分的制剂,在体外抑菌效果可能相差不大,但由于原辅料不同、制药工艺不同,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差异很大;同样,其药物代谢动力学也不完全一样(如药物高峰、有效浓度的维持时间的等),因而其抗菌作用或者药效有天壤之别。这与给药途径、给药剂量、药物代谢动力学有关。

责任编辑:  

猪易数据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