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技术 > 疾病防疫 > 消化道病 > 猪场经济效益的无形杀手――猪增生性肠炎
作者:美国礼来公司曲向阳来源:猪e网时间:2012-05-11 10:46点击:次
3.临床症状 依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将回肠炎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与亚临床型。 急性型多发于新引进的后备母猪(4-12月龄)与17周龄以上的育肥猪,尤其是经过长途运输或新引进的后备母猪常因应激而爆发,通常越健康的猪群,急性回肠炎的发生率越高。主要临床表现为:体表皮肤与可视粘膜苍白,急性肠道出血,粪便呈褐色、沥青状油腻状(图1),食欲降低,有时体温稍升高,有时突然死亡。因临床表现与急性猪痢疾、猪鞭虫病、胃溃疡等类似,均可导致出血性下痢,故又称为增生性出血性肠炎(PHE)。 慢性回肠炎常见于保育后期及生长育肥前期的猪只,以生长缓慢,被毛粗刚,采食量下降,顽固性下痢,粪便呈半固态、软便(图2),猪群整体整齐度差(图3)为特征。剖检可见肠管粘膜肥厚如水管状结构,粘膜褶皱深,呈脑回状(图4)。慢性回肠炎死亡率较低(1~5%),且多与继发感染有关。 亚临床型回肠炎常仅表现为猪只生长不良,均匀度较差。发生阶段与慢性型相似,在2~20周龄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 4.流行特点 胞内劳森氏菌对外界环境的耐受力强,在0~15℃的环境下,可在体外存活2周时间,且传播速度比较快,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方式,多呈持续性感染。据Smith等人报道,每克粪便中含有劳森氏菌7×108个,而猪只感染增生性肠炎仅需104~106个胞内劳森氏菌(0.01克粪便),故非常容易在猪群中传播。转群时卫生消毒不彻底,鸟类、工作人员、老鼠等的携带均可使胞内劳森氏菌在不同的群体间传播。 目前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尚无“黄金标准”,其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是利用PCR、免疫过氧化酶实验检测粪便样品中的劳森氏菌或采用ELISA、IFA等检测胞内劳森菌抗体。从各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该病正广泛存在于美洲、欧洲、亚洲等各地的规模化养猪场。比如:美国的感染率:90.9%,韩国感染率为:100%,丹麦的感染率:93.7%。笔者曾利用美国礼来公司的专利技术FIRSTtestTM回肠炎快速检测试剂盒对全国80多个猪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增生性肠炎的感染比例几乎100%,大多数猪场从保育中后期(6~8周)开始感染,常贯穿整个生长育肥阶段,而后备母猪群与母猪群的感染压力更大。值得庆幸的是,胞内劳森氏菌目前仅有一个血清型,这大大降低了该病防控的难度。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