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技术 > 疾病防疫 > 寄生虫病 > 发酵床养猪场鞭虫病与蛔虫病的诊断与分析
作者:美国礼来公司曲向阳来源:猪e网时间:2012-05-11 10:34点击:次
4 治疗措施 根据本次疫病的诊断结果,本场猪群两点式生产模式及垫料饲养的实际状况,对猪群采取如下措施: ①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对空栏期的发酵床垫料进行彻底翻动后堆积发酵两次,每次5~7天。增加对发酵床垫料的带猪翻动频率(每天一次或两天一次),彻底翻动,通过垫料发酵降低垫料中虫卵的数量。 ②对发病猪标本兼治:将发病严重的猪只特别是便血的猪只进行隔离以单独护理,饲喂液体饲料或青绿饲料;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注射液(0.3mg/Kg体重,用药一次);肌肉注射止血敏(酚磺乙胺,10mg/Kg体重,每日一次,共使用1~2次)对肠粘膜止血;对食欲不振的猪只肌注胃复安(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mg/Kg体重,每日一次,食欲转好后停止)以刺激食欲;另外,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或碳酸氢钠,以调节猪只的电解质平衡,防止酸中毒。 ③群体投药治疗:利用伊维菌素预混剂350g(有效浓度为0.6%) / 吨饲料与氟苯诺® 600g(5%的氟苯达唑,比利时杨森公司)/ 吨饲料或芬苯达唑预混剂1.5Kg(有效浓度4%)/ 吨饲料,连用7~10天,治疗猪鞭虫病与蛔虫病;同时添加泰农40(8.8%磷酸盐泰乐菌素,美国礼来公司产品)1.25 Kg /吨饲料,连用10~14天,用于防控支气管肺炎。 ④调整驱虫策略:按照方案③中的药物配伍与剂量对6周龄、12周龄、18周龄的猪进行驱虫,每次用药7天,共驱虫2~3次,同时加强对转栏前怀孕后期母猪的驱虫工作,如转入产房前的体表清洗工作等; 通过采用以上措施后,第1天新增死亡12头,之后两天逐渐稳定,第4天后再无新增病例,猪群恢复正常。 5 讨论与小结 5.1发酵床养猪模式与猪鞭虫病、蛔虫病防控 发酵床养猪模式是近年来从日本、韩国等地引进的一项所谓的新型养猪技术,又称“生物环保养猪法”。其利用锯末、稻壳等作垫料建成发酵床,添加商品化有益微生物,通过猪只翻拱与人工翻动,使垫料掩埋猪粪尿,粪尿经微生物发酵后,被分解、转化,从而达到养猪无污染、零排放、绿色、环保等目的。在严峻的环保压力与商家大力推动下,发酵床养猪模式在一些地区推广的“红红火火”,但经过几年运转之后,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很多猪场的发酵床项目以失败而告终。其主要问题包括:建设资金与后续劳动力投入(翻动垫料)过大、无法正常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及采用抗生素对猪群进行定期保健与治疗、呼吸道与消化道疾病压力增大等等。该法是依靠垫料在堆积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来消灭病原菌或寄生虫虫卵,但在实践中,很多猪场在空栏期未对垫料进行充分的堆积发酵或堆积发酵过程中垫料内部的温度仅有40~50℃,无法彻底消灭寄生虫虫卵,故达不到通过全进全出切断病原传播途径的目的。早在1987年,日本学者藤原三男等人就报道:“发酵锯末猪舍”内的猪只寄生虫病特别是鞭虫病爆发率显著增加。目前我国也有多篇发酵床养猪模式下肠道寄生虫爆发的病例报道。据Burden等人报道:对粪污进行堆积发酵(发酵物内部温度约55˚C)可显著降低粪污中猪鞭虫卵与蛔虫卵的数量,故对于发酵床养殖条件下肠道内寄生虫感染压力大的问题,笔者作如下建议。第一:猪群出栏后,对垫料深翻后堆积发酵,确保发酵温度在60℃以上(表面深度20cm处),并维持5~7d,然后将堆积的发酵床垫料外翻,进行第2次堆积发酵,从而达到充分杀灭寄生虫虫卵的目的;第二:对于感染压力较大的猪群,应及时调整驱虫程序,自猪群转至保育阶段起,每6周驱虫一次,共驱2~3次,药物与剂量可参照前述方案。第三:从肠道寄生虫危害严重的发酵床猪场引种时,猪只到场后的隔离检疫期间应加强驱虫工作。 5.2 猪鞭虫病与其它出血性下痢病因的鉴别诊断 本病例是由猪鞭虫病、蛔虫病混合感染所导致的,但以猪鞭虫病为主导,导致顽固性腹泻与出血性下痢。猪痢疾、急性回肠炎、鞭虫病是导致生长育肥猪出血性下痢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均表现为出血性下痢,食欲下降,对多种抗生素效果不佳,严重时皮肤苍白、贫血,甚至急性死亡,常易混淆。兽医人员曾将本案例误诊为猪痢疾或急性回肠炎。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从临床症状、药物治疗效果、剖检病变及实验室诊断等方面对三者进行鉴别诊断。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