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技术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 地方猪种的遗传优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立贤来源:猪e网时间:2010-05-20 16:03点击:次
国内的地方猪种曾为世界猪育种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是与“洋”种猪相比生产性能落后,在国内的饲养量已经大为减少,有些猪种可能面临着灭绝。近几年,我国地方猪品种资源重新受到各级政府以及养猪企业的重视,优质肉产业的开发也逐步形成规模。 一、中国地方猪种的遗传优势 1.与外国猪种的遗传差异较大,因此与外国猪种杂交时,能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和遗传互补效应。 2.它拥有较多的特异遗传特性: 太湖猪被业界称为“国宝”,1979年,法国带头引进中国太湖猪,使该国产仔数的育种进展加快了20年,成功培育了嘉梅兰和太祖母两个中欧合成系。随后,罗马尼亚、日本、英国、美国等也先后引入中国猪种进行育种,进展也很快。 我国地方猪种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特别是地方猪种的优异种质特性早已闻名世界,性成熟早、繁殖力高、抗逆性强、产仔数多、适应性能强、耐粗饲、抗寒冷等。其中繁殖力高,肉质好,抗逆性强最为突出。 二、地方猪资源利用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地方猪种资源丰富多样、特点各异, 既有繁殖性能高的,也有肉质好的, 还有抗逆性强、青粗饲料利用能力强的等等,但是我国有这么好的素材,却没有被很好得利用,地方猪资源利用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本品种选育 以地方猪种作为一个杂交亲本与引入的优质外种猪进行不同程度的杂交是我国地方猪种利用的主要方式。但令人遗憾的是, 多数人只注意到了中外猪种在性状上的互补差异,却忽视了杂交亲本的选优提纯, 使得多数杂交工作只利用了品种系间的杂种优势,而忽略了一般配合力,导致杂交利用效果不理想、杂种整齐度和性能不稳定,这是我国多年来一直不间断的利用新引入的国外优良种猪与我国地方猪种进行杂交利用而杂交效果却停滞不前的根源。 培育的配套系中的血统比例保留都不大,一般只占1/8左右,使得生产的商品猪特征、特性近似于外种猪,而我国地方猪种的许多优良特性却无法得到很好的利用 如果能对我国的地方品种坚持选育10~20年,其生长速度、瘦肉率会得到显著提高,其杂交利用可能更为简单,不再需要复杂的3次杂交,同时可以使商品猪中保持更多的地方猪血缘。能保留更多的地方猪特性,如抗应激、抗病,适应性,优质。 本品种选育急需解决群体恢复和公猪血统数量问题。 对于增加公猪血统数量的问题,可采用彭中镇老师提出的办法。根据数量遗传学原理:世代间隔为3年,实行各家系等数留种方 式,应保31个公猪血统才能达到50年内平均近交系数仅为5%的目标;15个公猪血统的情况下,50年内该品种保种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可能会达到9.94 % 。(彭中镇) 在全国地方猪中,拥有15个左右公猪血统的品种已为数不多了,大多数品种可能已少于甚至大大少于15个公猪血统。 因此,地方品种的群体恢复和公猪血统数量保护是我们国家地方猪资源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谁拥有公猪血统,才真正拥有这一资源。 2.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和鉴定问题 虽然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地方猪种种质特性上做了大量工作, 但系统性不够, 而且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对一些地方品种的种质特性描述, 或数据残缺不全、可比性差,或测定样本太小数据缺乏说服力,或一些数据无源可查,甚至一些品种到现在都还没有基本数据可究等。 第二, 地方猪种特性了解不少, 但多数机理还没搞清。 第三, 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研究还存在很多盲区。如中国地方猪除共性外,每个地方品种的独特种质特性是什么?还有多少新的优良性状未被发掘?中国猪种还有哪些潜在优势等一系列问题也都还不清楚。 因此,在现阶段或未来很长时间内, 在充分利用我国的丰富猪种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发掘一批有利用价值的新基因和优异育种新材料将是我国猪育种工作的中心任务。 我国的地方猪种曾为世界的养猪业做出过重要贡献,随着对优质、抗病适应性的需求,随着猪育种逐步向平衡育种发展,随着生物多样性越来越重要,相信,我国的地方猪种将会再次对世界的养猪业做出特殊贡献。 作为国家战略,地方猪资源的种群恢复已刻不容缓。 本文选自王立贤《国外猪育种技术的发展与猪的遗传改良》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