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技术 > 技术原创 > 专家教授 > 黄路生 > 记黄路生和他的科研团队

记黄路生和他的科研团队

作者:黄路生来源:中国猪e网时间:2009-04-24 16:49点击:

  “一会养猪,二会读书”,改革开放前,许多外地人这样评价江西老表。在江西有这样一个乡下孩子,用父辈养猪换来的学费刻苦攻读。如今,他率领的科研团队,将所学知识用于“猪”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我省高校“十五”期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第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也是2005年度全国畜牧领域惟一获奖项目。 

  今年4月,经美国国家猪基因组计划协调人罗丝查德教授、国际上第一个克隆出猪单基因性状主效基因的法国科学家米兰博士等6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推荐,德国50位知名专家评审通过,他成为我省第一个本土产生的德国“洪堡”学者。 

  这位研究“猪”的学科带头人,就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动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黄路生博士。他和他的团队取得的成就,谱写了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 



  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为“猪”痴迷 

  在江西农大美丽的校园,有一栋博士帽形状的建筑,这就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不出国、不讲课的日子里,黄路生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我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总量的48.18%,猪种资源占全球总数的33%。养猪业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然而,我国商业化生产的猪品种绝大部分依赖进口,每年畜禽引种经费就达2000万美元。不仅如此,随着国外猪种的引进,猪身上的某些病毒也被引入国门。”正是巨大的商业市场和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的需要,决定了猪的科研价值,也让黄路生深深痴迷。 

  黄路生这位来自上犹县农家的学者,对猪有着特殊的感情。1984年至今,他一直以猪作为研究对象,期望能为国家的良种培育以及以猪作为模式动物研究人类健康相关问题作出贡献。为此,他付出了不懈努力。为了建立全国最完备的地方猪种资源基因组DNA库,黄路生和他的团队,用了4年半时间,足迹遍及24个省、市、自治区,采集了国内现存的68个地方猪种(群)12700份DNA样品。那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科学长征,为了亲手采集每一份样品,他们顶酷暑、冒严寒、抗高原反应,吃方便面、住喇嘛寺、翻山越岭,特别是在采集藏猪的样品时,真是吃尽千辛万苦。藏猪分布在云南、西藏等地,为了确保猪种的纯正,他们选择的往往是最偏僻的地方。在西藏他们选择了工布江达县措高村,那天,他们早上从县城出发,太阳落山还没有到达目的地,等到完成任务返回住地,已经是第二天凌晨3点钟。云南之行,他们甚至创造了连续乘坐交通车42小时的纪录,下车时,腿肿得连站都站不稳。 

  严谨的治学精神,让黄路生在专业上崭露头角,也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从1988年开始,他先后获得资助到意大利、俄罗斯、法国、德国、美国等国的著名大学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和攻读博士学位,并作为英国剑桥大学病理学系PI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招聘的研究人员(ResearchFellow),出色完成了猪肉品质及猪的抗病性等两项欧盟第五框架计划科研项目,剑桥大学PI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此在两年时间内给他连涨两次工资。 

  在国外的经历让黄路生清楚地看到,实验室是创新“猪”研究的重要平台,江西要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平台。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江西农大的支持下,1992年,他暂停在国外的学习,毅然回校筹建动物遗传标记实验室。1995年他在取得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专业领域第一位前苏联及俄罗斯正博士学位并回到学校工作时,一家三口只住在一间简陋的大学生宿舍,没有厨房、卫生间,床也是借的。生活条件的巨大落差没有影响他的情绪,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忘我的工作热情。 

  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黄路生和他的团队完成了“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应用研究”,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首次在国际上定位、分离和克隆了一批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创建4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育种技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542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完备的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基因组DNA库;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用于猪基因定位研究的资源家系群体,为培育优质猪种建立了重要的材料平台。

 团结协作闯新路  科研团队群星璀璨 

  1999年底,我省第一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江西农大建立。为了组建实验室,黄路生主动放弃了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在他的示范和带领下,实验室聚集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青年人才,形成了一个拼搏创新、团结协作的梯队。现在,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14人,其中,俄罗斯和德国归国博士3人,另有3人今年年底将从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归来。全省高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该实验室就占有两席。实验室成立以来,发表论文92篇,其中,发表在国际SCI源刊物的有22篇,国家一级学报的15篇。 

  几年来,实验室选派了数名优秀科研人员去德国哥廷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及法国图卢兹大学等国外名牌大学学习,使他们有机会直接触摸国际科研前沿,利用国外的先进仪器设备及科研环境,进行选定的课题研究。“陈丛英如今在剑桥大学研究猪的杀婴行为,任军从德国开始至今一直在研究猪的肥胖问题。其实,猪85%的基因与人类相同。人们在解决猪的杀婴、脂肪沉积问题时,也就找到了解决人类精神抑郁和肥胖问题的方法。这是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人的一生能解决一个这样的问题,就很了不起了!”说到实验室这群棒小伙,黄路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申报省教育厅和农业厅的科研项目名单中,竟找不到黄路生、任军、陈克飞等科研领军人物和骨干的名字。原来,为了给年轻人更多学习锻炼机会,他们不仅主动把申报的机会让给年轻人,还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修改、完善申报材料,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任军幽默地说,这叫该做绿叶时做绿叶,该做红花时做红花嘛! 

  这个团队的优良传统,激发了年轻人空前的钻研和创新热情。即使是新春佳节,丁能水、郭源梅、麻骏武等年轻教师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为了保证大家的身体健康,实验室不得不做出一条硬性规定:每晚11时30分之后,所有人员必须离开实验室。 



  全力以赴筑平台  打造英雄用武之地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校先后建立了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推进科技创新和培养人才搭建了重要平台。”江西农大校长石庆华说,以前,实施科研项目是以老师为单位,相互之间很少沟通,有点像“散兵游勇”,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步伐。现在,学校以重点实验室为科技创新的公共平台,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出现了科技集成创新的喜人态势。 

  2004年,省级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挂牌。该实验室先后承担5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其中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江西双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5个县推广,实现增产稻谷84.62万吨,增加农民收入10.96亿元;实施超级水稻示范推广项目,增产稻谷15.4万吨,农民增收2.22亿元。 

  与此同时,该校把人才放在科技创新的首位,尤其强调培养本土人才。为了让人才能够持续“充电”,保持在“最前沿”状态,学校设立科研人员培训专项经费,近3年来,有35人获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助,约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该校出台实施《科研业绩津贴管理办法》,突出绩效考核,重奖业绩突出人员。对获得国家级项目的科研人员,学校以张贴喜报、网上公榜等形式,增强大家科技创新的荣誉感。 

  一个个科研平台,一条条激励措施,在农大校园内营造了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十五”期间,江西农大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12项,培育出植物新品种18个,试验出新产品12个,申请获得专利7个,许多新品种已经成功转让,取得明显效果。 

  记者感言 

  就要这样做人、做事、做学问! 

  采访黄路生,他的科研成果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更让我们由衷敬佩。黄路生的成功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作为教师,黄路生注重为人师表,行为示范。第一次见面时,他了解我们的来意后再三强调:“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拔高,不要合理想象。”为了确保这一点,他坚持逐字逐句审看稿子。我们改了两稿,他看了两遍。这种诚实做人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也使他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如今,不仅他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且在他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国外大学,“黄路生”也成为一个响当当的牌子。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往往还没毕业就收到就读博士学位的邀请函。 

  做事要实。科学研究是一种艰辛的劳作,漫漫学术路充满荆棘和坎坷。在建立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基因库的过程中,黄路生和他的团队历尽千辛万苦。这件事如果采用“委托”、“代理”等办法,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但是,为了切实保证猪种资源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他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亲手采集”。眼下,有的学者在利益的驱使下“跑场子”、“赚票子”,忙得不亦乐乎。相比之下,黄路生和他的科研团队耐住寂寞潜心学问,显得尤其可贵。 

  做学问要精。黄路生已经“术业有专攻”了,但他从未一刻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他说:“生物技术发展很快,如果两个星期不看资料,世界就会是另一个样子。”所以他经常出国学习,使自己保持与国际学术前沿的零距离;向身边的年轻人学习,使自己保持思维的敏捷和触觉的敏锐。在实验室每周一、六的学术例会上,不管是刚入行的小青年还是在读研究生的发言,他都会虚心听取。正是这种兼收并蓄、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永不停步的探索精神,成就了今天的黄路生。 

责任编辑:  

猪易数据

延伸阅读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