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技术 > 疾病防疫 > 兽药常识 > 口蹄疫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水平进展
作者:康大夫 整理来源:好猪网时间:2008-10-22 09:45点击:次
口蹄疫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严重动物传染病之一,其控制措施主要是疫苗免疫。传统疫苗在该病的防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弊端也不容忽视,研制新型的口蹄疫疫苗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近几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可饲疫苗由于其具备的诸多优点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口蹄疫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研究在国内外也已经开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期望易感动物食用此转基因植物后产生免疫力,达到预防口蹄疫的目的。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口蹄疫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的成果。
最早用转基因植物表达疫苗抗原的是Cutisis R I和Cardineau C A,他们在1990年首次报道用烟草表达链球菌变异株(Streptococcus mutans)表面蛋白抗原A(surface protein antigen A,SpaA),并且把转基因的烟草组织饲喂小鼠,结果小鼠产生了对SpaA蛋白的黏膜免疫。1992年,Mason H S等报道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入植物,随之提出了植物疫苗的概念。到目前为止,人们通过这种技术已经把多种细菌或病毒的抗原基因转入多种植物中进行了表达,有的甚至已经进行临床试验。
1999年,Wigdorovitz A等将FMDV结构蛋白基因VP1在苜蓿中有效表达,表达产物口服和注射都产生了免疫反应和保护,从而对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1年,Carrillo C等将FMDV VP1基因在马铃薯中表达,试图通过构建含有双元启动子表达载体来提高VP1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蛋白表达量与含有一元启动子的表达载体相比,其表达量没有显著的增加。
实践证明,到目前为止,转基因植物表达的蛋白量低仍然是制约转基因植物表达系统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采用的策略主要是:①病毒基因密码子的优化,根据植物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将病毒基因作适当的同义突变,从而提高病毒抗原蛋白的表达量;②在翻译起始处加上一段可以提高翻译效率的先导序列;③外源蛋白的靶向表达,目前人们普遍在目的基因的3′端加上一段内质网引导肽SEKDEL,将表达的蛋白定位到内质网中,从而使所表达的蛋白在内质网中累积。尽管如此,要利用植物高效表达外源蛋白,仍然是一个技术难题。
2005年,Dus Santos MJ等将FMDV编码结构蛋白的P1基因和编码蛋白酶的3C基因作为免疫原基因导入紫花苜蓿,免疫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并能抵抗强毒的攻击。
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潘丽等将O型FMDV P12X?3C基因成功导入番茄和拟南芥中,基因在植物种子中能够特异性表达,将番茄叶片浸出物免疫豚鼠,豚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反应,能够抵抗强毒的攻击。孙萌将FMDV 的VP1基因导入烟草和衣藻叶绿体中进行重组表达,抗原蛋白含量占可溶性蛋白的2%~3%,比植物核基因组蛋白表达含量有较大的增加,说明在植物细胞器中表达外源基因对提高表达含量有一定的作用,不失为研制FMD转基因植物疫苗的一种好的尝试。
责任编辑: |
猪病防治 | 猪病解析 传染病 呼吸道病 寄生虫病 繁殖疾病 兽药常识 消化道病 猪病大全 |
猪群保健 | 保健方略 疫苗免疫 添加剂进展 中兽药进展 |
锥嗡茄?/strong> | 公猪饲养 空怀母猪 妊娠母猪 哺乳母猪 乳猪/仔猪 保育猪 育肥猪后备猪 |
遗传育种 | 品种图谱 引种指南 人工授精 品种介绍 遗传育种 |
猪病图谱 | 细菌病 病毒病 繁殖病 营养代谢病中毒病外科病内科病寄生虫病猪解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