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疾病。典型的猪瘟临床上以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病变为特征。猪瘟病毒抵抗力不强,自然干燥条件下易死亡,对热敏感,370C经7—15天、500C经3天死亡,一般消毒剂如生石灰、草木灰、漂白粉、烧碱等能很快使其灭活。本病毒经兔等动物多代传递后,失去对猪的致病力。
1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猪和野猪,各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易感。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目前我国猪瘟的流行在较大范围内以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猪瘟为主,发病多见于3月龄以下的小猪,发病率与死亡率普遍较高,流行规模以局部为主,同一猪场中育肥猪与种猪的发病率低。母猪多呈隐性感染,部分母猪表现繁殖障碍,专家指出,隐性感染母猪是仔猪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个别地区仍然流行着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急性、典型性猪瘟。规模猪场免疫注射密度都较高,但仍有猪瘟发生,说明猪群免疫水平不高。当前我国猪瘟流行有如下特点:
1.1流行范围广 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有猪瘟发生。其中以中、东、南部的发生率较高。
1.2散发流行 发病年龄小,发病多见于3月龄以下,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而育肥猪、种猪很少发病。
1.3病情复杂 非典型猪瘟已是我国猪瘟的常见病型,发病率与死亡率已显著降低,临床与病理解剖不够典型,病程明显延长。种猪的持续感染和出生小猪的先天感染可能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感染往往外表健康,所以是引起猪瘟流行最危险的传染源,应受到高度重视。
1.4出现免疫失败 养猪业主特别是规模养猪场十分重视猪瘟的免疫注射,但免疫猪群的免疫力低下却普遍存在,由于一般不进行抗体检测,这一问题通常被忽视,结果免疫猪群时有猪瘟发生,这就是免疫失败现象。
2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2.1免疫剂量不当 我国多年来规定猪瘟疫苗肌肉注射量为150个兔体发热单位,国外的疫苗是400个兔体发热单位。虽然150个兔体发热单位的疫苗可以使猪在感染猪瘟病毒后不发病,但所产生的低水平抗体不足以有效清除病毒感染,从而有可能使感染转入持续或潜伏阶段。
2.2持续感染和先天感染 这2种感染形式均可导致免疫耐受,这可能是免疫力低下最重要的原因。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能发生持续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弱仔,这就是所谓的“母猪带毒综合征”。如产下的仔猪存活,它们将成为外表健康的先天感染仔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因为它们可排毒4~6个月,甚至终身排毒而不表现症状,对免疫注射也不产生免疫应答。
2.3免疫程序不合理 合理的免疫程序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由于没有进行抗体检测,对免疫接种后抗体水平的高低、何时进行加强免疫等均不清楚,多数养猪业主只是凭经验或书本或所谓的专家意见进行猪瘟免疫,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水平。
2.4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如猪蓝耳、Ⅱ型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等在猪群中存在,除了本身的直接危害外,更为重要的是造成免疫抑制,使猪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影响猪瘟的免疫保护力。
2.5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猪瘟病毒同属于瘟病毒成员,两者在病毒粒子结构、基因组结构和抗原特性等方面均很接近,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感染猪、牛和羊等动物,但猪感染后可能没有临床表现、呈持续性感染,或表现出温和型猪瘟的临床症状,持续感染的猪在接种猪瘟疫苗后往往表现出免疫无应答状态,因而免疫失败。
2.6 病毒因素 猪瘟病毒的毒力可因在体外继代或体内抗体压力下,产生突变而减弱其原有的毒性(减弱的毒力也可因在敏感个体继代感染后而增加或恢复其原有毒力),我国近年来猪瘟病毒流行毒与古典猪瘟病毒之间已有较大差异,核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不到不90%。研究表明:我国猪瘟病毒流行毒株分为2个基因群,基因2群是我国猪瘟流行的优势群,占93.6%,而基因1群在我国猪瘟流行中作用较弱。但我国的参考强毒石门株与疫苗兔化弱毒株属基因1群,流行毒株与石门毒株关系较远这一事实说明我国猪瘟病毒可能有不同的传染来源。
3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猪瘟和临床症状表现有急性、慢性、持续性和潜伏感染等。未免疫小猪感染后症状严重,呈典型的猪瘟症状变化和病理变化,而成年猪感染后症状较轻,并有可能耐过。怀孕母猪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被感染母猪多表现为“母猪带毒综合征”。
3.1最急性型:多发生于未打预防针的猪和猪瘟流行初期,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或高热拒食、四肢抽搐、皮肤有出血斑点,病程不超过5天。剖解无特征性病变,仅见粘膜、肾脏有少量点状出血,淋巴结较度肿胀,充血或出血。
3.2急性型:即典型性猪瘟,体温升高至410~420C,死前降到常温以下。病猪贪睡,四肢无力,走路不稳。急性结膜炎,结膜潮红,后期结膜苍白。全身皮肤出血,尤其以四肢未端、耳后、腹部、胸前等处严重。先便秘、后拉稀,或便秘拉稀交替进行。公猪包皮发炎、积尿,可挤出恶臭混浊液体。有些猪表现痉挛、转圈、磨牙等神经症状。特征性病变为:脾脏突出的出血性梗死,肾脏色淡及点状出血,会咽软骨、胃大弯部粘膜、膀胱粘膜出血,全身淋巴结出血,外观呈大理石样,回肠、盲肠粘膜钮扣状溃疡。
3.3非典型性猪瘟有以下几种形式:
3.3.1母猪的繁殖障碍:发生于生产母猪,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通过垂直传播,导致木乃伊、死胎、流产、弱仔和仔猪持续感染。
3.3.2温和型猪瘟: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死亡率降低,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可耐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特征。
3.3.3持续感染:又称亚临床隐性感染。该种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公猪的持续感染,因其本身不表现临床症状,但精液中含有病毒,随配种而传播。
4对防制猪瘟的建议
4.1高度重视免疫监测 进行免疫监测就是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样检查注苗猪的抗体是否达到保护水平,这样既可评估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又可制定适合该猪场的合理免疫程序。有效率达到85%以上的猪群发生猪瘟的机率较小。对注射疫苗后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的猪应及进补种,如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的猪很可能发生了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避免发生免疫失败现象,杜绝可能的传染源。
4.2净化种猪群 种猪的持续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坚决淘汰感染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发生猪瘟的最佳途径,应受到养猪业主,特别是育种猪场的高度重视。由于监测抗体比检测病毒容易,加上持续感染的种猪在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通常不能明显上升,所以也可以只进行抗体监测,淘汰无抗体反应或抗体反应低下的种猪,从而达到净化种猪群的目的。
4.3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 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30日龄以内的仔猪注射疫苗后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此时感染病毒也可以发生所谓的免疫失败现象。由于各猪场母猪的免疫状态不尽一致,因此仔猪的母源抗体消长规律也不相同,为了获得较高的免疫保护率,各猪场应建立免疫监测制度。
4.4使用组织苗 我国现在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苗依其生产工艺不同分为细胞苗和组织苗2种。常用的细胞苗是用初生公牛的睾丸细胞进行培养生产而成,组织苗是用乳兔生产(乳兔苗)或用种毒接种成年兔,然后取脾脏和淋巴结生产疫苗,后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淋苗。湖南农业大学余兴龙教授用同剂量的细胞苗和乳兔苗接种仔猪做对比试验,结果乳兔苗比细胞苗的抗体效价几乎高一倍。组织苗另一个优点是安全性好。细胞苗是用牛睾丸和牛血清做原料生产的,如果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猪后可引起温和型猪瘟和导致猪的持续感染,而使猪瘟免疫失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