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呈现非典型化
由于该病的临床特征和剖检变化呈现非典型化,使得其临床诊断难度增加,单纯用肉眼很难进行诊断,一般必须结合实验室诊断(RT-PCR、病毒分离鉴定等)才可确诊。与2006年、2007年上半年发生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猪体温相比,当前发病猪的体温升高幅度也相对较低,一般在4l℃以下;剖检时内脏器官损伤和出血程度有所下降,病变组织器官主要为肺脏、肾脏、扁桃体、淋巴结等,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和病变程度较低。
二、混合或继发感染加剧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生时,与其他病毒病和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加剧,特别是与细菌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病例增多,且发生混感是加快病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兽医临床上,猪蓝耳病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猪瘟共同感染的比例有所升高。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一些养殖场因猪蓝耳病的隐性、持续性感染或使用猪蓝耳病活疫苗不当等原因造成猪体免疫抑制,从而导致猪群其他疫苗(猪伪狂犬、猪瘟等)免疫失败。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病例中,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猪链球菌、子猪黄白痢等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病例较多。
目前猪场的混合感染有一定的规律性,冬春季节多与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肺炎支原体、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夏季与弓形虫、附红细胞体的混合或继发感染为主。这就提示,在临床上治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感染时,用药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日常药物保健要加强对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并要注意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建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做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并筛选出敏感药物。
三、发病猪死亡率明显降低治疗效果较以前好
经实践研究表明,只要能够对发病猪场坚持加强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并使用合适的药物控制继发感染等科学防控措施,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猪场平均死亡率一般会控制在30%以下;发病猪和死亡猪也多为乳猪和保育猪,成年猪较少发病死亡。
四、发病时间不分季节性
该病的发生不再只限于当初的高温、高湿季节,而是全年四季均可发生;其发生和流行多呈现散发、点发特点和地方性流行。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