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PRRS)的危害形式由母猪繁殖障碍为主转变至以保育猪的呼吸综合征为主。亚临床感染日渐普遍,仔猪感染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最高可达100%。临症表现趋于复杂,发病程度日渐加重。该病目前出现新的临床症状,如口鼻奇痒、腹泻、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后躯麻痹、眼睑水肿、皮下水肿及耳部皮肤增厚等。
蓝耳病的免疫
后备母猪是猪场的未来,应该依照后备母猪的引进、隔离等程序及时接种疫苗,并做好药物驱虫和催情工作,最终使后备母猪的健康状况达到标准。早期断奶并不能保证100%切断疾病向仔猪的传播,因为有垂直传播和早期感染,所以仔猪一出生就有可能被感染,21日龄断奶不能保证断奶前仔猪不被感染。仔猪断奶时应该按大小分栏饲养,在保育舍内应不断监测断奶猪的情况,生长不良的猪或弱小的猪应及时隔离。因为病猪体内的病毒含量高,向体外排毒的可能性最大。及时隔离有利于治疗病猪和保护健康猪。尽量缩小断奶日龄的差异,同一周内断奶的仔猪在同一栏内饲养。饲料中添加抗支原体和抗腹泻的抗生素,目的是控制断奶后腹泻并加强保健作用,清除仔猪体内的肺炎支原体,仅留下PRRS,由于支原体对PRRS感染的促进作用被抑制,PRRS的发病时间可被推迟。阳性母猪使用PRRS灭活疫苗,有利于提高免疫力,哺乳仔猪可以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力。
通过联合用药方案、全进全出、早期断奶和控制猪群流动的方法,以及灭活苗的接种,可以将PRRS的发病时间推迟到中猪以后,对猪场的影响就会降低。如通过免疫提高仔猪的被动免疫力,将猪的发病时间推迟到中猪期以后,以便有足够时间通过饲料添加药物切断其它呼吸道病原(肺炎支原体、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的传播。
如果猪场没有出现母猪流产,而呼吸道病也不很严重,则可不免疫,否则,应该接种。建议45公斤的后备母猪使用弱毒疫苗;生产母猪于产后6天、配种后60天接种灭活苗;人工授精的猪场在公猪入群后接种一次PRRS灭活苗,以后每季度加强免疫一次。
PRRS疫苗和支原体疫苗的相互影响
PRRS疫苗和支原体疫苗有没有相互影响,支原净能否对免疫效果产生影响?
实际上PRRS暴发的种猪场或血清学阳性的猪场,断奶到上市期间有四个可能发病的阶段,即断奶前后各1周、保育的最后阶段(7-9周龄)、转群后3-4周或在小猪的最后阶段、18-22周龄或中猪到大猪阶段。PRRS病毒结合高密度饲养方式,使得肺炎支原体作为重要的病原在猪群内越来越严重。
肺炎支原体疫苗的免疫时间在4周龄和7周龄,肺炎支原体免疫后需2周才能产生免疫力,所以PRRS的免疫应该在肺炎支原体疫苗首次接种之前进行,因为PRRS活苗或PRRS野毒均可干扰支原体的免疫,造成免疫失败。可在4周龄接种PRRS疫苗,5周龄接种第一次肺炎支原体疫苗,8周龄接种第二次肺炎支原体疫苗。如果在3周龄和6周龄接种肺炎支原体疫苗,而在4周龄接种PRRS疫苗,则可能影响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因此,PRRS使仔猪更加虚弱,并能干扰猪的免疫应答。支原体免疫失败的原因有肺炎支原体母源抗体的干扰、PRRS疫苗的干扰、断奶后PRRS早期暴发的干扰以及发生其它免疫抑制性疾病。
因此,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和金霉素可以清除不同程度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每头猪母源抗体降低的水平不同,免疫时不同猪的免疫水平不同,保护力可能不同;在肺炎支原体早期感染或后备母猪呼吸道排放支原体,断奶仔猪混群并转移到新的保育舍时,第一次支原体疫苗接种后主动免疫水平低,第二次免疫的主动免疫上升很慢。因而在免疫空白期,支原净可以清除肺炎支原体在这一阶段不同水平的感染,或在PRRS的早期感染阶段,清除支原体的感染。
肺炎疫苗(如肺炎支原体、放线杆菌、PRRS疫苗)的免疫程序以前肉猪的免疫程序可能主要接种猪瘟、伪狂犬等,每种疫苗要接种2次。如果再加上肺炎支原体、PRRS、APP等,免疫程序就会很密集,不得不在某周内接种2次疫苗。
仔猪接种太多的疫苗,要消耗很多的营养物质以产生抗体,导致仔猪采食量下降,仔猪整体免疫力的降低。
在保育阶段,特别是6-9周龄的阶段,是仔猪抵抗力最低的时期。因为在此阶段,仔猪经常发生PRRS、支原体肺炎、Ⅱ型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放线杆菌胸膜肺炎、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等疾病,并且在此阶段还容易受霉菌毒素的影响,导致采食量减少,饲料转化率降低,死淘率升高。
饲料中添加支原净、金霉素等可清除胃肠道中的2种螺旋体和细胞内劳索尼亚菌,控制支原体诱发的肺脏感染和降低其它疾病的发病率,因为支原体可以促进PRRS的感染,延长感染的持续时间,同时容易引起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继发感染。
猪场主要在以下几个阶段使用支原净、金霉素,以切断支原体等细菌性病原体的传播:
通过使用“后备母猪管理程序”净化后备母猪体内的所有病原菌和支原体;
通过泌乳料中添加支原净,切断细菌性病原从母猪向仔猪的传播和通过寄养造成的产房内的水平传播;
在断奶仔猪母源抗体降低时,切断不同来源(胎次、单元和猪场)的断奶仔猪混群饲养发生的水平传播;
在13-15周龄和18-22周龄切断育肥猪舍中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感染环节。
6-8周龄若出现痉挛,或出现消瘦、被毛粗乱、呼吸困难等症状,仔猪饲料中可以添加以下药物组合,如支原净100ppm+金霉素300ppm+阿莫西林150ppm,断奶后连续使用15天,可以解决保育猪的大部分问题,并能预防育肥期猪的发病。
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可以避免过多的疫苗接种对猪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因此可以继续采用原来的免疫程序,只是在发生支原体严重感染或到60-80公斤体重时发生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时,才可以加上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特别是在梅雨季节,有利于降低霉菌毒素对猪群造成的损害,提高猪场的生产性能。
当前控制对策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要建立一整套有效的管理策略,尽力切断或减少传染源,提高敏感动物的抗病能力,防止并发或继发感染。除了上面提到的疫苗免疫、防止混合感染等措施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和完善以卫生消毒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将卫生消毒工作落实到猪场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原体的传入和猪场内病原体的传播,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将疫病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由于PRRS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通过粪、尿、鼻液等传播病毒,因此,每周至少带猪消毒1-2次,消毒前应用清水将猪舍冲洗干净,场区一般每月消毒一次。
2.购猪、引种前必须检疫,确认无该病后方可操作。
3.新引进的种猪要隔离。隔离新引进的种猪,时间为21-28天(使猪能从运输应激中恢复,确保新种猪是健康的)。适应期为60天,把引进种猪和原场猪群混群(PRRS感染猪只需60天)。
4.坚持定期监测淘汰制度。
5.规模化猪场应彻底实行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6.推广“早期隔离断奶”(SEW)饲养模式。仔猪多在断乳前后感染本病,新生仔猪一般不感染,因而采用SEW饲养模式可避免或减轻仔猪感染。实践证明,仔猪提前断奶(14-21日龄),小单元全进全出,采用二期保育,可有效地控制本病以及其它病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
第一阶段保育为断奶至7周龄,每平方米5头仔猪;第二阶段为第8周至第11周,每平方米饲养3头仔猪。第一阶段保育应注意保温,第一周要求温度30度,以后每周降2度。为了保温,漏缝地板可缩为1/3-1/4。仔猪断奶体重要求在4.5公斤左右,夏季也要求4.0公斤以上,不足2.5公斤的仔猪应予以淘汰。
7.注意疫病鉴别。与其它繁殖性障碍疫病的鉴别:除PRRS外,引起繁殖障碍的传染性因子还有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日本脑炎病毒、乙脑病毒、猪瘟病毒以及布氏杆菌、弓形体病等。所以,在临床上必须注意与上述病原引发的繁殖障碍相区别。
与腹泻性疫病的鉴别:由于该病的临床症状日渐复杂,已经出现了腹泻性病例,所以在临诊时应注意与其它导致腹泻的传染性疫病(如仔猪黄白痢、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与仔猪红痢等)的鉴别。
与伪狂犬病、水肿病的鉴别:该病所产生的瘙痒性和水肿性病理表现及神经症状在临床上要注意与伪狂犬病和水肿病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