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频道

主页 > 技术 > 技术原创 > 专家教授 > 樊福好 > 猪的疫苗性疫病发生原因及采取措施

猪的疫苗性疫病发生原因及采取措施

作者:樊福好来源:中国猪e网时间:2009-01-13 14:07点击:

4、常见的猪疫苗病

4.1猪瘟病毒疫苗

猪瘟疫苗的使用在我国已经有了数十年的时间了,猪瘟疫苗的免疫密度之高,免疫次数之多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猪瘟病毒所导致的猪瘟事件却出现有增无减的势头,现在确实是到了我们应该认真思索的时候了。

为消除母源抗体的感染,法国Ciother等和我国台湾的赖秀穗等在1979年提出并进行了仔猪超前免疫试验,即仔猪在出生到吮乳前进行疫苗接种,使其产生主动免疫力,但很多仔猪在接种疫苗后的3~10小时内出现死亡,剖检后仔猪的口、鼻青紫;腹下皮肤出现红斑。肺部出现出血斑点。广西伍思钦等的实验也证实实施超前免疫的仔猪在断奶以后对猪瘟疫苗的反应性会大大降低,抗体水平下降极快;再次接种后,抗体上升缓慢。这是其一。

长期乳前疫苗接种,同样会导致猪的免疫耐受现象的频繁出现。抗体虽然照常产生,临床症状也不会出现,但疫苗毒不会被迅速清除,与猪只相伴而生,生生不息,毒力增强。长此以往,猪的猪瘟带毒现象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这是其二。

集约化猪场的出现,猪场内每周都有猪分娩、断奶,每周都有猪瘟疫苗的接种。猪瘟弱毒长期在猪场内循环,猪只不断受到疫苗弱毒的“骚扰”,继而免疫麻痹现象也随着出现了,抗体性反应迟钝(与超前免疫所产生的现象极为相似)。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在免疫麻痹的情况下,弱毒不断通过猪体,毒力逐渐增强,返强现象随之产生。这是其三。

近年来,我国规模化猪场不断出现,生产管理逐步规范,猪瘟疫苗的接种成了生产企业的日常管理制度,接种密度也已经较高了。根据国外的经验,笔者同样认为,在我国的养猪业中,划定试验区逐渐停止猪瘟疫苗接种的条件已经成熟。停止接种后,抗体阴性猪的比例将会逐渐升高,随后通过抗体检测,隔离或淘汰抗体持续阳性的猪只,我国同样完全可以净化猪瘟。从此,统治我国数十年的猪瘟疫苗接种现象就会消失,养猪业者再也不必为猪瘟的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问题而伤透脑筋了。但是,停止猪瘟疫苗接种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合理布局,精心论证,科学实施。

总之,猪瘟疫苗若不停止接种,我国控制猪瘟的想法将永远只能成为一个梦想。

4.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疫苗。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是养猪业中新出现的重要传染病,对于该病的病原学、免疫学、疫苗学和流行病学以及分子生物学还存在着众多的谜团没有解开。对于该病毒的研究也仅仅是刚刚开了个头,众多文献之间出现彼此矛盾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研究发现,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早期,SLA-DRDM分子和Li链的基因表达量降低,据此可以推测外源性抗原递呈能力减弱,不利于机体对病原体的有效清除,与体液免疫应答受到相对抑制,血清中和抗体较晚出现有关。降低外源性抗原递呈能力是PRRSV免疫逃避的一个重要机制。PRRSV感染早期PAM的外源性抗原递呈能力也受到严重损害。

PRRSV感染1~2周可产生抗PRRSV的抗体,而中和抗体在感染后4~5周才能产生,10周达到峰值;公猪的中和抗体出现时间更晚,10周开始出现,18周达到峰值。

有人认为,抗体对阻止病毒感染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PRRSV抗体可通过Fc受体介导病毒进入巨噬细胞,因而可能会加重感染的严重性。

感染PRRSV后,28天左右出现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增生,PRRSV感染后能诱导病毒特异性的迟发型变态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表现为耳部皮肤增厚。

有人用弱毒疫苗接种公猪对同源强度攻击产生完全保护,用RT-PCR也未检出精液排毒;但也有人用弱毒疫苗接种妊娠母猪后,疫苗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而后向其它未接种的母猪群传播,有些猪群出现急性PRRS样综合症状;用弱毒疫苗接种公猪则通过精液排毒,并经人工授精散毒。有人用弱毒接种公猪随后用强毒攻击,也发现精液排毒和精液质量下降。

Moliter1993)报道非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被动给予PRRS病毒抗体后进行攻毒,发现并无保护作用。而Yoon等(1996)证实被动获得的抗体对PRRSV的复制和感染有增强作用。这些研究表明抗体不能单独保护仔猪免受疾病的感染,只有细胞免疫在保护仔猪免受PRRSV感染中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弱毒疫苗的效果反差为何如此之大?是疫苗本身的问题,还是群体免疫水平的问题,抑或免疫程序所致?

笔者认为,与后两者关系较大。现行的弱毒疫苗若接种阴性猪群,则均会大大提高产生生产上问题的可能性,Bouwkamp也发现,在没有PRRS流行的猪群母猪进行PRRS疫苗的免疫会导致产活仔减少,死胎及木乃伊胎儿增多;接种阳性猪群(或蓝耳流行猪群),则不会产生问题,相反可能会产生保护作用。

从理论上说,灭活苗使用后不产生安全性问题,但只能刺激猪机体产生较弱的体液免疫反应,对清除PRRSV感染的巨噬细胞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仅仅依靠灭活苗的免疫企图给猪机体建立牢固的免疫力是远远不够的。

从现实情况来,PRRS的灭活疫苗也存在灭活不彻底的危险,广东汕头,湖南郴州,福建福清等地均发生了数起怀孕母猪怀孕后60日龄注射蓝耳灭活疫苗后发生严重流产的事件。

总之,在决定实施蓝耳病的疫苗免疫之前,必须慎重了解本场的蓝耳病病毒流行情况以及抗体阳性的百分率和抗体出现的动态规律,必须了解2型环状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的情况,必须慎重选择疫苗接种的季节,尤其必须慎重选择合适的疫苗,必须高度重视蓝耳病病毒的DTH反应以及ADE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减少疫苗接种所带来的生产上的损失。

4.3猪环状病毒疫苗

猪的环状病毒病(PCVD)也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新的传染病,其危害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发病范围逐渐扩大,现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猪病

2型环状病毒,其基因组结构为单链环状DNA,大小为1.7kb,主要由两个大的开放阅读框组成,ORF1编码Rep蛋白,与病毒的复制有关,ORF2编码核衣壳蛋白,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实验证明,大肠杆菌表达的ORF2基因产物,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环状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与抗原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容易沉积在肾脏和皮肤内,所以,在实施弱毒疫苗接种前,要采取免疫抑制的调节措施防止PDNS的出现;当然,过度的免疫抑制也同样会促使PMWS的产生。

必须强调猪2型环状病毒与PRRS病毒的协同作用,在此作用之下,猪的免疫系统将受到高度抑制,一旦细菌突破免疫防线,则后果难以预料。如流行于去年夏天中国南方地区的3P综合征(多杀性巴氏杆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2型环状病毒)即是明显例证。

4.4猪伪狂犬病病毒疫苗

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对于世界养猪业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基因缺失苗一旦遇到互补基因,毒力返强的后果将会更加严重。近年来的实验室监测情况说明,某些所谓的gE基因缺失疫苗存在名不副实的现象,粗制滥造的产品导致养猪生产的严重损失。当然,即使使用gE基因缺失疫苗,若不采用合理的早期滴鼻免疫,一旦“野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则也很难从猪场将伪狂犬病“野毒”净化。

在生物安全措施严格的情况下,养猪企业同样也应该考虑是否果断停止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的接种计划。尤其是对于大部分规模化猪场而言,如何按计划停止该种弱毒疫苗的接种也成了必须考虑的重要生产环节。

4.5口蹄疫病毒疫苗

目前我国所用的口蹄疫疫苗是一种灭活的疫苗,实验证明接种该疫苗可以刺激猪机体产生足够的疫苗抗体。但由于口蹄疫的主型较多,主型之间基本无交叉免疫;即使同一主型内的不同亚型之间也不能提供足够的免疫保护。

若口蹄疫疫苗灭活不彻底,接种次数越多,诱导感染口蹄疫的风险性也越大。国际上的经验也证明,若使用混有未灭活病毒的疫苗接种猪只,低浓度的活病毒大约在经过一、两个月时间的循环后,猪群就有可能出现口蹄疫疫情。

总之,在口蹄疫的防疫中,疫苗接种的效果是值得商榷的,其所带来的副作用及潜在危险性(疫苗病)是值得深思的。目前看来,只有生物安全措施才真正是防控猪口蹄疫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5、疫苗病的应对措施

5.1 生物制品管理、发放等的管理体制问题:免疫所使用的猪用生物制品的生产、供应、运输、贮存、使用等每个环节都有其特殊的要求,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生物制品的最终质量。大多数生物制品都需要一定的冷藏条件进行运输,但在实际的多环节转运过程中有的生物制品被长时间存放在常温,甚至高温下,有的则被长时间冷冻,从而造成了生物制品效价的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生物制品的运输必须保证在完整的冷链(cold chain)中进行。

5.2 必须大力研究、发展和推广新的疫苗接种方法:如滴鼻、点眼、口服、饮水、气雾(喷雾与气溶胶),减少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和刺种等免疫接种的方法。

5.3 针对弱毒疫苗在猪场内长期反复循环的现状,必须改变当前的随胎次接种弱毒疫苗的习惯,而采用一定时间段内全群接种(Mass Vaccination)的措施(如传统的随季节接种),让疫苗在发挥作用后短期内迅速离开猪场,防止出现疫苗毒株循环的状况。

5.4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环境、生物制品(疫苗)、饲料、药物、引进新动物、工作人员等这些可能破坏养殖场生物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生物制品(疫苗)却成了生物安全最大的潜在危害者,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5.5政府部门在疫苗的审批和验证过程中,必须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能仅仅通过专家走走过场,或仅为了走程序。所有的疫苗必须经过生产现场的检验,而不能仅仅局限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或甚至仅仅凭借一纸检验报告或实验报告。政府部门必须有一个整体防范生物污染的思路和对生物技术的科学认知,如任何疫苗的使用都必须遵循一个“产生、发展和停止使用”这样一个规律。我国猪瘟疫苗的使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滥用疫苗的后果只能是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总之,无论是猪瘟疫苗,蓝耳疫苗,口蹄疫疫苗,还是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的使用,都存在发生疫苗病的潜在危险性。疫苗接种,我们充其量都只能把它看着是一种权宜之计,而不能把疫苗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必须彻底改变用疫苗来治疗疾病的做法。在集约化养殖的条件下,最终减少或终止某些疫苗的接种才是我们的理想目标。

疫苗接种的总体原则是:同种或不同种疫苗接种的次数宜少不宜多;同种或不同种疫苗接种的时间间隔宜长不宜短;猪只疫苗接种的时间不宜过早(尽量避免使用超前免疫,防止免疫麻痹的产生)。

切记,在养猪业中,最佳的免疫当属风土驯化。在充分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规律之后,驯化的思想必须贯穿于整个养殖环节的始终。(如何做好驯化工作,笔者将另文论述)。  



[1] 基因检测室首席技术顾问 fanfuhao@china.com  fanfuhao@139.com  13600058754

相关技术咨询电话 (8620) 87038106

责任编辑:  

猪病防治 猪病解析 传染病 呼吸道病 寄生虫病 繁殖疾病 兽药常识 消化道病 猪病大全
猪群保健 保健方略 疫苗免疫 添加剂进展 中兽药进展
锥嗡茄?/strong> 公猪饲养 空怀母猪 妊娠母猪 哺乳母猪 乳猪/仔猪 保育猪 育肥猪后备猪
遗传育种 品种图谱 引种指南 人工授精 品种介绍 遗传育种
猪病图谱 细菌病 病毒病 繁殖病 营养代谢病中毒病外科病内科病寄生虫病猪解剖学

锐奇数据

延伸阅读

热门讨论

热门猪病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