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技术 > 疾病防疫 > 猪病大全 > 寄生虫病 > 猪的寄生虫性传染病--猪疥螨病

猪的寄生虫性传染病--猪疥螨病

作者:康大夫来源:中国猪e网时间:2005-04-07 00:00点击:

        猪疥螨病由疥螨科、疥螨属的猪疥螨寄生于猪的皮肤内而引起的体表寄生虫病,以皮肤发生红点、脓疱、结痂、龟裂、剧痒、全身衰竭和高度接触性传染为特征。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感染本病后影响生长发育,严重的引起死亡。

【病原体】猪疥螨虫体很小,大小为0.3~0.5毫米,肉眼勉强可见,圆形或龟形,暗灰色,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头、胸、腹融合一起,前端有咀嚼式口器,腹面有4对足,足末端有带柄的钟形吸盘。雄虫大小为0.2~0.23毫米×0.14~0.19毫米,雌虫大小为0.33~0.4毫米×0.2~0.3毫米。虫卵呈椭圆形,平均大小为100~150微米,两端较钝,灰色透明,内含胚细胞或幼虫。幼虫有3对足,体长0.11~0.14毫米,若虫4对足,外形与成虫相似,体形较小,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

【生活史】疥螨的发育经过虫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寄生于宿主皮肤的深层内并挖掘隧道,以宿主皮肤的组织液和渗出的淋巴液为营养。雌雄交配后3~4天产卵,不久雄虫死亡,雌虫可在隧道中存活4~5周,每条雌虫一生可产40~50个虫卵。虫卵孵化出幼虫,其幼虫爬到皮肤表面,在毛间的皮肤上开凿小穴,在里面蜕化为若虫。若虫也钻入皮肤挖掘狭而浅的穴道,并在里面蜕化为成虫,完成整个发育过程约需8~22天,平均15天。

【流行病学】本病是猪常见的皮肤病,多发于小猪,病情较严重,随年龄增长,猪的抗螨力也随之增加,1~3.5月龄仔猪检查阳性率为80%。本病的传染源是感染疥螨尚未出现症状或感染后在较长时间内不表现症状的带虫猪。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健康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的环境而感染。乳猪常因吃奶,接触带虫母猪的皮肤而被传染。本病多发于秋冬及初春季节,因为这个时期缺乏阳光,猪体的毛长而厚,冬季天气寒冷,门窗关严,通风较差,猪又多挤在一起,皮肤温度增高,或是秋天和早春下雨天气,圈内湿度增大,皮肤的湿度也相对增大,这些环境都有利于猪疥螨的发育、繁殖和蔓延,从而引起猪疥螨的发生和流行。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的猪场更易发生本病。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本病多发于5月龄以下的猪。病猪靠在各种物体上如饲槽、墙壁、栏杆、树木、石头等不断蹭痒,用力摩擦,最初皮屑和被毛脱落,之后皮肤潮红,浆液性浸润,甚至出血,形成痂皮。通常病变开始发生于头部、眼窝、颊及耳部,之后蔓延到颈部、肩部、背部、躯干两侧和四肢。皮肤增厚,粗糙变硬,失去弹性,形成皱褶和龟裂。

  【诊断】根据本病多发于秋冬和春初的季节,在阴暗潮湿环境以及临床上表现剧痒与皮肤炎症等特点可做出初步判断。确诊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发现虫体等手段进行。鉴别诊断:本病易与湿疹、秃毛癣、虱子和跳蚤等皮肤病相混。湿疹也有痒感,不如螨病厉害,在温暖的环境中痒感不加剧,有的湿疹不痒,皮屑内无螨。秃毛癣患部呈椭圆形、圆形,界线明显,覆有疏松干燥的浅灰色的痂皮,易剥离,剥离后皮肤光滑,久之,融合为大型癣斑,无痒感,镜检病料有癣菌孢子或菌丝。虱子和跳蚤引起的皮肤病表现发痒脱毛和营养障碍等与疥螨相似,但皮肤不增厚,无皱褶和变硬等症状,在患部可以发现虱子和跳蚤,且皮肤正常,柔软有弹性,病料中无疥螨。

  【防治】治疗:猪疥螨病可采取涂药和药浴两种方法。当病猪少、患部面积小和寒冷的季节时采用涂药疗法。在温暖季节,若病猪多、患病面积大可采用药浴疗法。治疗的药物有敌百虫、双甲脒、辛硫磷、蝇毒磷、伊维菌素、阿维菌素、通灭、二嗪农(地亚农,商品名螨净)、15%碘酊、5%溴氰菊酯(商品名,倍特)乳油、巴胺磷(商品名,赛福丁)。据报道,用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3毫克1个月内对猪群进行3次皮下注射,猪舍用杀螨药喷洒,可根除本病。预防:发病的猪场要重复用药,并加强饲养管理,因大多数药物对虫卵没有杀灭作用,必须治疗2~3次,每次间隔5天,以便杀死新孵出的幼虫。加强环境消毒、防止病原散布,还要注意场地、工具及工作人员衣服和鞋的消毒。保持猪舍干燥,通风良好,光线充足。

 

 

 

 

责任编辑:  

猪易数据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